GPL 3.0能够解决开源软件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吗?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它对开源软件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则是确切无疑的。
技术的扩散和科学知识的扩散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扩散的模式却是基本相同的。正如科学知识的增长和扩散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一样,技术的增长和扩散也是同样的。不过在技术领域,由于各类社团和企业的参与以及各方利益等问题,技术扩散的指数增长趋势会明显地慢于科学知识的扩散。
黛安娜·克兰在《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一书中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每个科学家平均与其他3个科学家交流,在信息交换3次之后,将有22个科学家彼此发生接触。如果每个科学家平均与6个科学家进行交流,那么在3次信息交换之后、就会有187个科学家发生了接触。而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这种指数扩散趋势更为惊人。
开放模式的《维基百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部网上百科全书就已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和《微软尤卡坦百科全书》两者规模的总和。如今,它使用100多种语言,收录了超过100多万的条目。
开放或者开源的思想已经在商业世界获得了强劲动力,2005年尤为突出。IBM、HP和Sun等大公司可以说是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各自的开源计划,Sun甚至将其最新的操作系统Solaris 10也贡献了出来。然而,开源的思想和模式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商业利益的阻截和反击。SCO起诉IBM的案件虽然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但绝非毫无意义的一件。
另一方面,开源运动的另一个乱源还来自其内部。虽然很多软件表面上都是开源的,但它们各自奉行的许可协议却有很大的不同,有BSD的、GPL 和LGPL的,还有Sun自己推行的CDDL等等。这些许可协议绝非普通人想象的是属于同一战壕的战友,其间的争执实际上非常激烈。比如,Sun的主席 Jonathan Schwartz最近就严厉地抨击FSF(自由软件基金会)的GPL为“经济帝国主义”,指责其“极具掠夺性的”条款将用户的知识产权拱手奉送给了GPL的发源地—美国。
所谓GPL的“掠夺性”,主要是指如果你利用了其他人的开源软件,并在扩散过程中进行了修改,那么你修改后的源码也必须对其他人开放,而且不得附加任何使用限制。
这种许可协议一方面有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参与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无法保证任何人所修改的源码不会对其他商业软件构成侵权。这正是GPL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消息是,GPL在15年未做过任何改动之后,终于在新的一年公布了新的GPL 3.0草案,虽然各方反响不一,但基本上可以断定,GPL 3.0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而言无疑将起积极作用。而从属于GPL的Linux也将会在新的一年中获得更坚实的发展基础。 来源:http://www.ccw.com.cn/news2/it/htm2006/20060223_10VPH.htm
|